一、掩蔽有几种掩蔽方法?
标准化是纯音听阈测试的前提,在测试环境、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等方面都受到相应国际标准的严格控制。纯音听阈测试的仪器易校准、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具有频率特异性。它能反应整个听觉传导通路的传导情况,包括从外耳到听觉中枢的真正意义上的听觉。但纯音听阈测试是主观行为反应,需要受试者配合,花费时间较长。但目前卫生健康领域资源的匮乏,听力残疾作为国家新生儿检查的基本内容和老年关怀的重点工作,决定了听力检测这个刚性需求的必然性和前置性。改变中国听力学面临困境的唯一出路只用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
掩蔽现象是因有其它声音的存在使听觉系统对声音的感受能力降低的现象。人们在嘈杂环境中交谈必须使用大声才能听见,是因为环境噪声的掩蔽作用降低了人耳对声音的感受能力。在纯音听阈测定过程中,如果双耳听力有一定差距,在测差耳(测试耳)时,声信号就会在没有达到其阈值前传至对侧耳蜗,使好耳(非测试耳)听到声音而做出反应。这种由非测试耳参与而得到的听力就是交叉听力(cross - over hearing)。掩蔽的目的是为了去除非测试耳的参与,得到测试耳的真实阈值。气导的交叉听力一般在对侧耳听力相应频率下40~70 dB,骨导则在0~15 dB范围内,如将这种假象误认为真实听力,就可能把一个重度感音神经聋甚至死迷路当作传导性聋而进行听力重建术,这种教训临床并不罕见。为了避免交叉听力图的产生,测听时给健耳或听力较佳耳加掩蔽噪声,去除非测试耳的参与,这样便可得到患者真实的听阈。因此,当发生了交叉听力时则需进行掩蔽,在气导听阈测试时当患耳的气导听阈较健耳或听力较佳耳的骨导听阈相差40 dB以上时,即应对健耳或听力较佳耳进行掩蔽。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性质听力损失受试者分别应用平台法和阶梯法两种掩蔽方法进行气导听阈测试,分别比较两种测试方法的优劣,为临床测试提供指导。
二、离子掩蔽剂原理?
利用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或沉淀反应,消除干扰离子的试剂。
1.络合反应。如使用硫氰化钾检验含三价铁离子的二价钴离子溶液,应用NaF作掩蔽剂。就是因为三价铁与氟离子发生络合反应。
2.沉淀反应。如检验某离子时,利用硫酸盐作为钡离子的掩蔽剂(见“常用掩蔽剂”条目),就是利用两者结合生成沉淀以消除离子干扰。
3.氧化还原反应。如检验离子时,利用氨气作为次铝酸根离子的掩蔽剂(见“常见掩蔽剂”条目),就是利用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消除次氯酸根离子的干扰。
三、什么是掩蔽法?
掩蔽法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描绘一个事物具有某种特征,然后在随后的句子中使用同样的词汇,但延伸出新的含义。
这种手法可以用来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和说服力,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例如,当我们说“爱是火焰”,这是一个比喻,用火焰的形象来表达爱的强烈程度。
但当我们使用掩蔽法时,我们可以写下这样一句话:“她的爱是一团火焰,炽热而不可控。”
这里的“掩蔽”在于,“炽热而不可控”延伸出了新的含义,给了我们更多关于这个人物和她的感情的信息。
总的来说,掩蔽法可以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使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主题,并增加文本的表现力。
四、什么是掩蔽(masking)?
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s),指由于出现多个同一类别(如声音、图像)的刺激,导致被试不能完整接受全部刺激的信息。其中,视觉掩蔽效应包括明度掩蔽效应和模式掩蔽效应,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空间域、时间域和色彩域;听觉掩蔽效应则主要包括噪声、人耳、频域、时域和时间掩蔽效应。
中文名掩蔽效应外文名 Masking Effects掩蔽类别视觉掩蔽效应、听觉掩蔽效应所属类别认知心理学
目录
1 简介
2 视觉掩蔽效应
▪ 影响因素
▪ 明度掩蔽效应
▪ 模式掩蔽效应
3 听觉掩蔽效应
▪ 噪声掩蔽效应
▪ 人耳掩蔽效应
▪ 频域掩蔽效应
▪ 时域掩蔽效应
▪ 时间掩蔽效应
简介编辑
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s),指由于出现多个同一类别(如声音、图像)的刺激,导致被试不能完整接受全部刺激的信息。想象一只在太阳前面飞翔的小鸟,你看到小鸟从左边飞到你和太阳之间,然后小鸟消失,因为太阳光线的亮度太高;当小鸟移出太阳区域,你就又能看到它了。就像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吉他手的手指轻轻滑过琴弦的响声都能听到;但如果同样的响声在一个正在播放摇滚乐曲的环境中,一般人就听不到了。
视觉掩蔽效应编辑
Averbach 和 Coriell指出,在图像呈现后马上呈现一个其他刺激信息,该图像就会被抹去,这个现象为掩蔽(masking)。
影响因素
空间域
视觉的大小不仅与邻近区域的平均亮度有关,还与邻近区域的亮度在空间上的变化(不均匀性)有关。假设将一个光点放在亮度不均匀的背景上,通过改变光点的亮度测试此时的视觉,人们发现,背景亮度变化越剧烈,视觉越高,即人眼的对比度灵敏度越低。这种现象称为空间域中的视觉的掩蔽效应(Masking)。
时间域
影响时间域中掩蔽效应的因素比较复杂,对它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这里仅介绍一些实验结果,这些结果可能在数据压缩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实验表明,当电视图像序列中相邻画面的变化剧烈(例如场景切换)时,人眼的分辨力会突然剧烈下降,例如下降到原有分辨力的1/10。也就是说,当新场景突然出现时,人基本上看不清新景物,在大约0.5秒之后,视力才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显然,在这0.5秒内,传送分辨率很高的图像是没有必要的。研究者还发现,当眼球跟着画面中的运动物体转动时,人眼的分辨率要高于不跟着物体转动的情况。而通常在看电视时,眼睛是很难跟踪运动中的物体的。
色彩域
在亮度变化剧烈的背景上,例如在黑白跳变的边沿上,人眼对色彩变化的敏感程度明显地降低。类似地,在亮度变化剧烈的背景上,人眼对彩色信号的噪声(例如彩色信号的量化噪声)也不易察觉。这些都体现了亮度信号对彩色信号的掩蔽效应。
明度掩蔽效应
指在目标刺激信息随后呈现的闪光越明亮,被试对目标刺激信息的回忆成绩就越差,好像是闪光在擦拭原先呈现的图像似的。
在明度掩蔽中,亮光的强度在掩蔽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亮度知觉的实验中,掩蔽的破坏效应是它的亮度及其持续时间的复合函数。如一个以20英尺朗伯亮光的亮光持续2ms,正好相当于以5英尺朗伯亮光持续8ms时的破坏效应。
只有在同一只眼睛前呈现目标刺激和掩蔽刺激,图像才会被破坏。在右眼前呈现字母,而随后在左眼前呈现闪光,就不会导致掩蔽效应。这表明,掩蔽效应是在视网膜水平,即它在两眼信息整合之前就已经发生了。
模式掩蔽效应
指随后呈现的图像刺激信息对被试的回忆成绩产生的破坏效应。
在模式掩蔽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目标字母呈现与掩蔽刺激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与明度遮掩相比,其效应的产生与否与在同一眼睛呈现掩蔽刺激是无关的。在右眼前呈现字母,而后在左眼前呈现模式刺激,会产生在同一只眼睛前呈现字母和图像刺激时同样的掩蔽效果,这表明模式掩蔽发生在两眼信息整合之后。 [1]
听觉掩蔽效应编辑
听觉中的掩蔽效应指人的耳朵只对最明显的声音反应敏感,而对于不明显的声音,反应则较不为敏感。一个声音的闻阈值由于另一个声音的出现而提高的效应。 前者称为掩蔽音(masking tone),后者称为被掩蔽声(masked tone)。对于两个纯音来说,最明显的掩蔽效应出现在掩蔽声频率附近,低频纯音能有效地掩蔽高频纯音,而高频纯音对低频纯音的掩蔽效应小。
例如在声音的整个频率谱中,如果某一个频率段的声音比较强,则人就对其它频率段的声音不敏感了。应用此原理,人们发明了mp3等压缩的数字音乐格式,在这些格式的文件里,只突出记录了人耳朵较为敏感的中频段声音,而对于较高和较低的频率的声音则简略记录,从而大大压缩了所需的存储空间。在人们欣赏音乐时,如果设备对高频响应得比较好,则会使人感到低频响应不好,反之亦然。
噪声掩蔽效应
噪声的掩蔽效应是指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外一个或多个声音的存在而提高的现象。在工业生产上,噪声的掩蔽效应是广泛存在的。这一掩蔽效应经常使操作人员听不到事故的前兆和警戒信号(行车信号、危险报警信号等)而发生工伤事故。另外,由于噪声掩蔽了指令信号而引起误操作亦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在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中,就曾发生过因高炉排气放空的强噪声掩蔽了火车鸣笛声,而造成铁轨上正在作业的工人被轧死的惨重事故。柳州钢铁厂曾因高炉鼓风机噪声大于100dB(A),影响了电话联系,将“关风”误听成“送风”,造成了误操作,影响了安全生产。在化工行业也不乏其例。因此,治理噪声应引起各级安全部门的高度重视。
人耳掩蔽效应
一个较弱的声音(被掩蔽音)的听觉感受被另一个较强的声音(掩蔽音)影响的现象称为人耳的“掩蔽效应”。 人耳的掩蔽效应 。被掩蔽音单独存在时的听阈分贝值,或者说在安静环境中能被人耳听到的纯音的最小值称为绝对闻阈。实验表明,3kHz—5kHz绝对闻阈值最小,即人耳对它的微弱声音最敏感;而在低频和高频区绝对闻阈值要大得多。在800Hz--1500Hz范围内闻阈随频率变化最不显著,即在这个范围内语言可储度最高。在掩蔽情况下,提高被掩蔽弱音的强度,使人耳能够听见时的闻阈称为掩蔽闻阈(或称掩蔽门限),被掩蔽弱音必须提高的分贝值称为掩蔽量(或称阈移)。
频域掩蔽效应
一个强纯音会掩蔽在其附近同时发声的弱纯音,这种特性称为频域掩蔽,也称同时掩蔽(simultaneous masking)。如,一个声强为60dB、频率为1000Hz的纯音,另外还有一个1100Hz的纯音,前者比后者高18dB,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耳朵就只能听到那个1000Hz的强音。如果有一个1000Hz的纯音和一个声强比它低18dB的2000Hz的纯音,那么我们的耳朵将会同时听到这两个声音。要想让2000Hz的纯音也听不到,则需要把它降到比1000Hz的纯音低45dB。一般来说,弱纯音离强纯音越近就越容易被掩蔽;低频纯音可以有效地掩蔽高频纯音,但高频纯音对低频纯音的掩蔽作用则不明显。
由于声音频率与掩蔽曲线不是线性关系,为从感知上来统一度量声音频率,引入了“临界频带(criticalband)”的概念。通常认为,在20Hz到16kHz范围内有24个临界频带。
时域掩蔽效应
除了同时发出的声音之间有掩蔽现象之外,在时间上相邻的声音之间也有掩蔽现象,并且称为时域掩蔽。时域掩蔽又分为超前掩蔽(pre-masking)和滞后掩蔽(post-masking),如图12-05所示。产生时域掩蔽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大脑处理信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一般来说,超前掩蔽很短,只有大约5~20ms,而滞后掩蔽可以持续50~200ms。这个区别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时间掩蔽效应
同步掩蔽效应和不同频率声音的频率和相对音量有关,时间掩蔽则仅仅和时间有关。如果两个声音在时间上特别接近,人类在分辨它们的时候也会有困难。例如如果一个很响的声音后面紧跟着一个很弱的声音,后一个声音就很难听到。但是如果在第一个声音停止后过一段时间再播放第二个声音,后一个声音就可以听到。到底应该间隔多长时间?对纯音一般来讲是5毫秒。当然如果在时序上反过来效果是一样的,如果一个较低的声音出现在一个较高的声音之前而且间隔很短,那个较低的声音你也听不到。
五、掩蔽现象的例子?
就是这个意思,当你一个闪光出现,然后另外一个闪光又出现,如果间隔很短的话,人会有错觉,即只能察觉第一个闪光,而不能察觉有两个闪光的出现.比如你不停的闪手电筒,频率很高的画,被照射人会认为你从来没有关过手电,一直保持开启状态,类似的效果,你可参考动画的制作原理
六、cod掩蔽剂怎么配制?
1、对于含氯高的水样可通过加入硫酸汞掩蔽剂而避免干扰,一般情况下,当COD值为50mg/L以上,氯离子浓度超过2000mg/L以上时,可采用稀释法,用蒸馏水稀释水样使氯离子含量低于2000mg/L,再进行分析;
2、掩蔽剂配制:称取20g分析纯硫酸汞于100ml的小烧杯中,加入约80ml蒸馏水,再加入10ml浓硫酸使其溶解,摇匀,移入100ml容量瓶中,并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七、人防掩蔽区是什么?
人防掩蔽区,是指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人防工程是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有效地掩蔽人员和物资,保存战争潜力的重要设施;是坚持城镇战斗,长期支持反侵略战争直至胜利的工程保障。
八、情绪掩蔽名词解释?
情绪掩蔽: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定、利益的冲突,人们会采取某种策略,使外部的情绪表现与内心的情绪体验并不一致,这就叫做情绪掩蔽。
掩蔽,是指离子或分子无须进行分离而仅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通常是形成络合物)即可不再干扰分析反应的过程。对于有干扰的离子或分子,如不用分离的方法,则必须借助于掩蔽手段。
情绪,汉语词语,读音为qíng xù,意思是情丝,缠绵的情意;泛指感情;心情,心境;情况,端绪;劲头; 指不正当或不愉快的情感。
九、人防掩蔽面积怎么算?
人防掩蔽面积的计算方法取决于建筑物的类型和规模。一般来说,计算人防掩蔽面积是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建筑物的地上层数、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人口密度等。
以地下机场为例,其计算人防掩蔽面积的方法是:先根据地面航站楼的属性进行计算,再考虑地下航站楼的面积和层数等因素。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建筑相关规范进行计算。
以北京地铁地下站的一项研究为例,计算方法是通过将地下站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根据区域的功能、使用人数等计算得出每个区域的人防面积,最终累加到一起得到整个地下站的人防掩蔽面积。总之,不同类型的建筑物需要根据规范和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计算。
十、丹麦瑞声达瑞朗4系列的助听器能掩蔽耳鸣吗?
您好,佩戴助听器都有缓解耳鸣的功能。
但您说的瑞声达瑞朗4系列的助听器,本身机器是没有专门的耳鸣掩蔽器这项功能的。
我所知的目前峰力的奥笛系列机器就有耳鸣平衡噪声管理器这个功能,还有瑞声达新上市的恩雅系列都有耳鸣管理器功能,另外丽声品牌的助听器好像也有这项功能,谢谢!